同样是创业,为什么有的做成大品牌,有的却昙花一现?你知道哪些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财富密码的小企业故事?
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85后草根,初中辍学,靠数字化逆袭,一个人经营26家门店,把年流水做到了上亿。
不了解的人觉得他走了狗屎运,但事实上他一路摸爬滚打,中间甚至开不下去,才逐渐掌握了“数字化的财富密码”。
故事挺长,姑且叫他R吧,被当地称为“手机大王”。
大概是2005年,R决定辞职单干,当时全部的家当只有差不多5000块钱,买了一台电脑和一大堆硬盘,第二天买完早餐后,兜里还剩1块钱。
于是跟W(合伙人)东拼西凑,筹钱租了个20平米的店面,用来卖手机修手机。那时候店面月租只有300块。R吃住全在店里的阁楼,寄人篱下。
那时候大部分人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能听歌就已经非常时尚了。手机内存特别小,一般都是64M和128M,一首歌4M多,下载十几首就满了,听腻后就换歌,出现了专门帮别人下歌换歌的人,R干的就是这个。
这个事没技术含量:下一堆歌存在电脑里,顾客上门后,把要的歌一首一首导进手机,没有的歌就临时搜索下载。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哪怕整天埋头干,一天下来也干不了几单赚不到钱。
R意识到自己必须跟别人干得不一样才行。
他想到了突破口:
只要提前储备足够多的歌,就能减少临时找歌的情况。于是R开始疯狂下歌,没日没夜地下,睡觉前开始下一批,半夜起来接着下,一刻不停地下。说夸张一点,把当时整个音乐网站都拷到了硬盘里。
但R又意识到:
如果每个人都拉着自己边想歌边点歌边找歌,速度肯定会被拉慢,于是就做了个曲库,按照“明星+曲目”编好号码,这样找起来就很快,比如刘德华的《爱你一万年》,编号1001。
然后打印了几本厚厚的歌单,买了小桌子、小椅子放店门口,顾客来了先坐下来翻歌单找歌,把一串编号给到他就行了,就跟点菜差不多。
R还发现:
同样一首歌,正常4M多大,有的版本却只有2M多,是因为比特率的区别。于是摸索钻研,他学会了用软件二次编码,这样一来速度又快了1倍。
有了这三个操作,整体效率比同行至少快5~6倍,同行怎么干得过?
R有资本打价格战了,同样的收费,给顾客多下1倍的歌,顾客自然就都来了,来了就发展成回头客。
更进一步,R还搞转介绍,谁帮自己介绍新用户,就给他免费下载一次,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裂变式营销”。
于是,R的生意好到爆,回头率特别高,门口排满了人,在05年那种物价水平下,每天再差也能挣个两三百块钱,在当地也算是高收入了。
后来手机越来越高级,支持下载电影了,R又帮顾客下电影。电影下载后一般都有上下黑边,当时的手机屏幕很小,有黑边就更加没法看了。他通过二次编辑把黑边去掉,解决了用户痛点,这个业务又被做火了。
通过导歌、导电影,R悟出了两点道理:
1、干苦力活想赚钱靠效率;
2、提高效率靠系统。R代表的这类底层人只能从低门槛的事做起,靠的是重复使蛮力,赚多少取决于干多久。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别人怎么干你也怎么干,干得再辛苦也没用。只有系统地提高效率,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你才有机会赢。
故事扯远了,说回R的店面。
R成了店面的“流量入口”,于是边上的店每年都有干不下去的,R和合伙人W就接盘扩大规模,直到2008年,他们拿下了边上的4间门店。
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小W自立门户去其他地方开店了,老店留给了最初投资他的H哥。按照原来的模式跟H哥合作了一阵子,到了2009年也决定自己出来开店卖手机。
R的第一家店开在开发区,开发区只有几万人,当时却有40多家手机店,其他店起步早、店面大,每个月R的店销量都大概只有他们的1/3,单机毛利也比他们低,扣除各项成本基本没有赚头。
竞争对手不停开新店,R的手机店本来就落后,如果没动作肯定要被打死,只能硬着头皮跟着扩张,但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只开一家店时,R主要靠自己干,店多了以后就要靠店长,他们有没有意愿、有没有能力干好?这是个大问题。
一开始很不顺,R到处填坑,哪个店不行就去哪个店防守,有起色了就离开,但R一离开这家店就又不行了,结果就是人员流失率特别高。店长都是从销冠中提拔起来的,都是管理菜鸟,R不去还好,去了以后他们压力很大,干脆辞职不干了。
店开得越多问题就越突出,开到5家店时,公司到了生死的边缘:
当时市面上能买到的“进销存”全是电脑单机版,不能联网在手机上查看,全靠后勤员工跟每家店收集数据,然后录入汇总。
这导致R去厂家进货谈政策时,后勤人员经常给不出最新的准确数据。
这很致命,R不知道哪个机型卖得好,不知道什么货该进多少,也没法根据预计销量下大单,没法向厂家争取更大的优惠。
员工也一样,看不到数据,搞不清楚自己的业绩,大家只能定期在群里发业绩截图,但只有一个数字,没法作分析,也得不出有价值的指导建议,员工们干得没有激情。管理层开会个个板着脸,没有足够快、足够多的数据,大家心里没有底,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团糟。
说到底,是公司的内部管理和业务运营没有数字化,还在靠人工、靠感觉。R作了深入的反思,他意识到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数据严重滞后
第二个,员工缺乏动力
于是开始思考:
我们本身就是做手机生意的,每个人都机不离身,能不能用手机就把工作给办了?
2016年,R把团队办公搬到了钉钉上,但光靠钉钉基础功能还不够,手机零售连锁行业太特殊了,市面上的通用软件没法用。
比如财务系统,涉及全国代理、地区代理、普代,涉及全程保价,通用软件解决不了。再比如运营商业务,卖的是话费套餐、流量包这些虚拟商品,不存在进和出,奖励的区间和梯度也很复杂,需要一系列自定义,普通的进销存软件根本解决不了。
于是R又去逛应用广场,刷到了“简道云”,一看简介能够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搭建应用,还不需要编程,就来劲了。
自学消化了教程,然后开始动手。针对公司管理运营中的一个个问题,他在4年时间里搭出了“九大系统”:
进销存系统、运营商业务系统、经营分析系统、工资绩效系统、财务报销系统、营销辅助系统、技能考试系统、售后服务系统、加盟连锁系统。
他把九大系统推到钉钉工作台投入使用,员工每卖出一部手机后,主动在进销存里录入,公司财务系统里自动增加一笔收入,进价、利润一目了然,工资绩效系统自动给他记一笔提成。
也可以多人跨店合作,一起分享提成,手机一卖出,每个人当场就知道能得到多少激励,变得干劲十足,这跟以前听老板“画饼”完全不一样。
因为把所有数据全部汇总在经营分析系统里,R出去谈业务随时打开手机,什么维度的数据都有,跟厂家的谈判变得很主动,进货选品精准,还能争取到最优政策。
之前困扰的数据滞后和员工激情的问题,就这样一下子给解决了。
2020年全行业受到疫情冲击,一些同行找R学习取经,R通过收购、入股、联营的模式,接收了一些位置较好的店面,最终管理了26家手机卖场。
近几年线下生意越来越难做,很多同行都坚持不下去了。开发区的40多家手机店,现在只剩下10几家,其中3家是R掌管的。在这种形势下,他们靠着效率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把单机毛利做得反而比前些年更高了。九大系统也迭代了好几次,越来越成熟,R逐渐一个人开发不动了,就招了两个专业码农一起干。
而另一边,12年过去了,小W那家店现在也还开着,20多平米。一直一个人自己做,没有组团队扩规模。
回头想想真有意思,R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困难活下去,没想到这套数字化系统现在成了核心竞争力。他通过系统思考和数字化,突破了自己的能力天花板,同时带动一堆人跟着自己一起干。
R的故事,是多少创业者的缩影。
而数字化的财富密码,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