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来信息化发展将走向重视顶层设计的“战略导向”阶段。
在大方向上,信息化将融入智能工厂发展的大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数据来源。在微观上,信息化将更重视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强调柔性交付、快速部署。
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摘自《中国制造2025》
智能制造是国家战略、行业转型的大趋势,落实到具体每一家制造企业,核心就是将传统工厂改造为智能工厂。大方向上的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具体到工厂中的体现就是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软件形成软硬一体的智能化改造。当然,一切改革都要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的。降本增效与管理咨询提出的精益化战略相合,以精益化战略为目标导向,推进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演进,将是未来智能工厂的基本蓝图。
建设智能工厂必须同时考虑精益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三化缺一不可,且互相支持、分工明确,是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进生产所必备的三大支柱。信息化是智能工厂的眼睛,精益化是智能工厂的大脑,自动化是智能工厂的手和脚。
精益化既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目标,既要考虑全局战略级的优化,又要考虑基层执行的优化。智能工厂建设必须实现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品质、缩短交期,这与精益化的核心一致。精益生产战略推进的同时,需要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并指引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项目的实施。
自动化的目标是减少人力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多关注基层执行优化的实现。自动化通常可以更好实现少人化、减少人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信息化采集数据创造条件。信息化为管理层提供管理结果、一线执行的反馈数据,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准确、精炼的数据,主要运用全局思维。
从基层到高层,信息化为一线员工提供前后道工序的信息透明,为部门间提供工作进展的信息透明,为全公司提供采销产的协作情况报告,将大量工作中实际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最终形成各式各样的BI仪表盘。
企业战略层通过仪表盘调整企业方向、岗位职能,企业中层部门间通过仪表盘协调资源投入,企业基层通过仪表盘查看工作量、前后工序进展。
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为了数据准确,原先管理粗放的地方还要额外设置岗位来操作数据提交,人力成本反而升高。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以准确的数据辅助最终的精益化管理决策,带来的回报将更为丰厚、深远。
精益化战略能够对企业管理持续改善的关键,是运用PDCA工具。
精益化战略层,主要负责规划企业的长期改善路径、管理风格、企业文化。
精益化BI层则负责将执行结果进行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最终呈现为一张张结果仪表盘,让管理层能第一时间拿到精益化战略推行的成效,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措施、调整规划细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益化战略BI层的数据来源是信息化系统。如果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无法提供BI需要的数据支持,BI层最终展现的执行结果必然偏离、缺漏,或将直接导致精益化战略规划出现偏差。
一个卓有成效的信息化系统,必须是能贯彻精益化战略持续改善目标的、必须是上下对齐的、必须是根据精益化战略理论定制搭建的。
在智能工厂的大布局中深化落实信息化系统,要从管理、架构、数据三个层面统筹考虑信息化系统的布局。
管理层面: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改革相结合
以往 | 未来趋势 | |
认知层面 | 重视硬件忽视软件 | 根据自身需求确定软件 |
产品层面 | 单纯关注产品的功能 | 关心企业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
选型层面 | 仅仅通过观看产品演示确定购买 | 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总体方案再进行招标 |
以界面美观度评价软件 | 以如何能更好地解决企业问题来评价软件 | |
忽视软件厂商的实力和实施效果 | 拜访软件厂商,了解厂商的实力和实际案例 | |
需求层面 | 技术信息化 | 技术和管理信息化共同发展 |
应用层面 | 看重CAD、CAPP等技术产品 | 提升PDM、ERP、CRM等管理软件的投资 |
数据层面 | 信息不互通,存在数据孤岛问题 | 重视信息集成,数据互联互通 |
推广层面 | 单纯推广信息化软件 | 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改革相结合 |
架构层面: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架构应用
数据层面:将信息化与自动化协同作用